第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诗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诗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尝试创作(诗歌)

教材研读:

怎样写诗——

1、抒发真情实感。

发现、把握生活中体现爱与美的细节与瞬间,捕捉并深化内心情感体验,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力求体现出“感受、体验和思考”的个性与独特性。

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冰心《繁星(八)》

2、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抒写情志。

具体可感的形象是情志的载体,体现出具体可感的形象(物象)独特性;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艾青《我爱这土地》

(你是从哪些语言读出“土地”“河流”“风”“黎明”是具体可感的?)

下面是一首同题诗,《朋友》。前是原稿,后修改稿。想想修改稿与原稿有什么差别。

原稿:

亲爱的朋友,/我的快乐,/我们一同分享:/你的悲伤,/我也愿意,/和你一同分担,/因为/我们是朋友。

修改稿:

亲爱的朋友,/我们共同拥有的快乐,/是记忆中的宝石,/经历时光磨砺,/散发璀璨的光彩;/我们相互分担的悲伤,/是岁月中的松柏,/见证冬的寒冷,/和春的明媚。/这一切美好和深刻,/都因为/我们是朋友。

3、创作诗歌离不开联想与想象。

《我爱这土地》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真的是一只鸟吗?“我”与“鸟”有什么关联?你会想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艾青《树》

(孤立的两棵树之间存在距离,但它们的树须纠缠在一起,这样的情形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做饭上的蜡烛/依旧照着罢!/反复的调儿/弹再一阕罢!/等候着/远别的弟弟/从夜色里要到门前了

冰心《繁星(四十六)》

(作者是怎样由蜡烛、反复弹的调儿想到了离别的弟弟的?这是一种怎样的联想?)

4、追求诗歌语言的简洁、凝练,讲究节奏与韵律的和谐。

简洁、凝练:让很少的语言有丰瞻的意蕴;

诗歌的意蕴是含而不露的,有时也是直白的。

诗歌语言追求“以少少胜多多”。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曾卓《悬崖边的树》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按陈述句读,是什么样的语感?)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如果换行,按划线节奏来读,是什么的语感?)

下面是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尝试以诗的节奏来朗读,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吧那冷雨。

读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的韵律和谐的特点: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5、学写诗歌,先仿写;运用语言,进行诗化表达。

仿照以上举例,写一首小诗。

例文点评:

礼物

十四岁生日那天,

您问我想得到什么礼物,

是一架望远镜还是一个崭新的足球

我摇了摇